近日,中鐵大橋局參建的我國首條跨海高鐵——新建福廈鐵路進入靜態驗收階段,標志著該條高鐵全線主體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設已基本完成。
新建福廈鐵路北起福州市,途經莆田市、泉州市,南至廈門市和漳州市,于2017年9月開工,設計時速350公里,正線全長277.42公里,全線共設8座車站,是我國“八縱八橫”高速鐵路網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中鐵大橋局承建的福廈1標段為福州南站(含)至青潭溪大橋(不含)段,正線長15.946千米,包含橋涵、隧道、路基和站場工程。其中橋涵25座,總長8998米;隧道14座,總長14776米;路基和站場總長7971米。項目鄰近營業線施工工點多,與既有鐵路、高速公路及眾多城市道路多次交叉;新云居山隧道群,結構凈距小、立體交叉段多;沿線穿越地貌單元較多、斷層節理發育、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較復雜,對施工影響較大。
新建福廈鐵路上有許多項目由中鐵大橋局承建,其中難度最大、最為重要的是烏龍江大橋和新云居山隧道。
烏龍江大橋是新建福廈鐵路全線關鍵控制性工程,大橋全長739.9米,主跨432米,為高低塔不對稱四線鐵路混合梁斜拉橋。
新建福廈鐵路烏龍江大橋(右三)為高低塔雙索面混合梁斜拉橋
烏龍江大橋跨越既有324國道、福平鐵路和杭深鐵路橋,處于多座并行的既有橋梁之間,兩側既有橋梁間距分別只有50米、95米,施工場地狹小,安全風險高。大橋跨越烏龍江,兩個主塔墩均位于深水中,最深達20米。墩位范圍河床最大高差達19米,且主墩處無覆蓋層,為大塊石或裸露基巖,基巖強度高、巖面坡度大,其施工棧橋、平臺、鋼圍堰等臨時設施的施工及橋墩基礎鉆孔樁、承臺施工等難度較大。
面對復雜的施工條件,項目部秉承“精品工程,智能福廈”建設理念,應用了先進的BIM技術,通過BIM模型及平臺的應用,不僅做到了施工過程模擬、交底、碰撞等信息的可視化、形象化,還通過平臺的應用做到了進度、資源、工程量、施工過程控制的信息化。通過塔吊、液壓爬模、橋面吊機等現代化裝備及智能監測系統等的應用,更好地為打造精品工程提供了保障。
新云居山隧道全長1669.82米,隧道進口段下方為既有福廈動車所,出口段下方約65米為G324國道,作業面狹小且鄰近既有線,同時具有“上跨下穿”“小凈距”的特點。
新云居山隧道
隧道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,有多處施工風險。不但上跨既有市政公路清涼山隧道(最小凈距約為1.8米),而且下穿同樣在建的動走1線新云居山三號隧道(最小凈距約4.5米);全線施工臨近既有鐵路和公路地段,安全風險極高,尤其是隧道進口段下方為既有福廈動車所,出口段下方約65米為G324國道,場地狹小,資源條件有限,因此進洞方式采用橫洞、斜井兩個輔助坑道;隧道進口段為隧道大跨段,隧道最大結構寬度達到了21米,隧道出口段與新云居山四號隧道為隧道小間距段,最小間距僅有1.13米。斜井與出口承擔任務877米,占隧道全長52.5%。
隧道施工過程中,項目部優化施工方案,合理安排新云居山隧道群立體交叉作業施工工序,施工中嚴格執行“管超前、嚴注漿、弱爆破、短進尺、早封閉、勤量測、緊襯砌”的原則。秉承東南沿海鐵路福建有限公司“八高九建”以及“精品工程,智能福廈”建設理念,組織快速化施工。應用先進的工裝工藝,采用全自動斷面掃描儀、二襯智能混凝土灌注預警保護系統、二襯分窗入模加帶模注漿系統以及自動化養護系統確保施工質量,做到內實外美;采取信息化手段對既有鐵路進行全方位監測,采用三臂鑿巖臺車+鉆劈臺車機械、控制爆破開挖,機械化程度高,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。
新建福廈鐵路建成通車后,福州、廈門兩地將實現“一小時生活圈”,廈門、泉州、漳州閩南“金三角”將形成“半小時交通圈”,并實現漳州、廈門、泉州、莆田等沿海城市真正意義上的“高鐵進京”。新建福廈鐵路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東南沿??焖勹F路網絡,對打通東南沿海高速鐵路大通道、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、推動沿線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